Bob要为NASA编写一个查找算法,这个算法在火箭即将登陆月球前开始执行,帮助计算着陆地点。
这个示例表明,两种算法的运行时间呈现不同的增速。 Bob需要做出决定,是使用简单查找还是二分查找。使用的算法必须快速而准确。一方面,二分查找的速度更快。 Bob必须在10秒钟内找出着陆地点,否则火箭将偏离方向。另一方面,简单查找算法编写起来更容易,因此出现bug的可能性更小。 Bob可不希望引导火箭着陆的代码中有bug!为确保万无一失,Bob决定计算两种算法在列表包含100个元素的情况下需要的时间。
假设检查一个元素需要1毫秒。使用简单查找时, Bob必须检查100个元素,因此需要100毫秒才能查找完毕。而使用二分查找时,只需检查7个元素(log2100大约为7),因此需要7毫秒就能查找完毕。然而,实际要查找的列表可能包含10亿个元素,在这种情况下,简单查找需要多长时间呢?二分查找又需要多长时间呢?请务必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,再接着往下读。
Bob使用包含10亿个元素的列表运行二分查找,运行时间为30毫秒(log2 1000000000大约为30)。他心里想,二分查找的速度大约为简单查找的15倍,因为列表包含100个元素时,简单查找需要100毫秒,而二分查找需要7毫秒。因此, 列表包含10亿个元素时,简单查找需要30 × 15 = 450毫秒,完全符合在10秒内查找完毕的要求。 Bob决定使用简单查找。这是正确的选择吗?
不是。实际上, Bob错了,而且错得离谱。列表包含10亿个元素时,简单查找需要10亿毫秒,相当于11天!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二分查找和简单查找的运行时间的增速不同。也就是说,随着元素数量的增加,二分查找需要的额外时间并不多,而简单查找需要的额外时间却很多。因此,随着列表的增长,二分查找的速度比简单查找快得多。 Bob以为二分查找速度为简单查找的15倍,这不对:列表包含10亿个元素时,为3300万倍。有鉴于此,仅知道算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运行完毕还不够,还需知道运行时间如何随列表增长而增加。这正是大O表示法的用武之地。
大O表示法指出了算法有多快。例如,假设列表包含n个元素。简单查找需要检查每个元素,因此需要执行n次操作。使用大O表示法,这个运行时间为O(n)。单位秒呢?没有——大O表示法指的并非以秒为单位的速度。 大O表示法让你能够比较操作数,它指出了算法运行时间的增速。
再来看一个例子。为检查长度为n的列表,二分查找需要执行log n次操作。使用大O表示法,这个运行时间怎么表示呢? O(log n)。
这指出了算法需要执行的操作数。之所以称为大O表示法,是因为操作数前有个大O。这听起来像笑话,但事实如此!
下面来看一些例子,看看你能否确定这些算法的运行时间。